您好,欢迎访问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科研

管科学院“十三五”时期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发展专项规划

发布时间:2016-12-01     文章来源:管科学院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积极响应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系列改革,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结构,提升学科发展整体水平,促进管科学院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结合我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 前言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做好学科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学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管科学院建设成为学院治理现代化、组织管理精益化、培养人才复合化的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管理学院,制定“十三五”学科建设和发展专项规划,在现有学科基础上,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凝练学科方向,建设学科研究平台,争取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产出高水平、竞争力强的标志性成果,确保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成功。组建学科团队,寻求标志性突破;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力度,拓宽视野,不断提升科研与教学水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根本,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努力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成贵州省和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

二、现状与问题与机遇

(一)基本现状:

管科学院于2015年5月在原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基础上,根据学校学科优化需要重新组建而成立的一个新学院,其前身是贵州财经学院老系之一的投资经济管理系。目前目前学院拥有“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两个硕士点,设有“管理科学(商业大数据管理方向)”、“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城市管理”、“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七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专业”是第六批国家特色建设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1660人,在读研究生11人。学院现有教职工51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4人,博士18人。90%的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总人数的45%。省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队伍中获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资格、咨询(投资)工程师资格、造价工程师资格等专业执业资格共6人。学院设有贵州矿业经济研究院、贵州房地产研究院、管科学院高级研究中心。

学院涉及到的学科点有两个: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和项目管理(1202J2)。

1、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1人,助教1人,其中博士8人,1人在读博士。管科学院于2012年获得技术经济及管理的硕士点,并于当年招生,现有硕导2人,兼职硕导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成员主持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软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5项,横向课题9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研究报告2部,参编教材1部。本学科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根本出发点,以“管理侧重微观,经济融入工程,定量分析为主”为学科特色,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研究解决管理方面的实际问题。现有3个研究方向:①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②技术创新与区域发展;③烟草经济管理。

2、项目管理学科

本学科现有教师2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4人,助教4人。其中博士4人,2人在读博士。管科学院于2013年获得项目管理的硕士点,并于当年招生,现有专职硕导3人,兼职硕导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成员主持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科2项,国家社科1项,国家软科学基金2项,省级课题6项,横向课题4项,发布学术论文67篇。本学科研究对象包括与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项目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项目管理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②项目决策研究、③供应链项目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

   从我院建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管理学院战略目标的高度,审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团队尚未形成、亟待发展的新兴交叉研究领域缺乏核心学术带头人、科学研究条件平台建设亟待加强、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政策有待完善。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我院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了加快推进更好更快发展的新阶段。“十三五”时期,学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一是当今处于创新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更加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各种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管理科学的研究内容,也给管理科学研究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企业所处的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市场日趋激烈,企业的竞争焦点也逐渐由产品、技术等硬件转移到信息、策略和知识等软因素上,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持续保持优势,需要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决策,这给我院学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三、学科及专业建设总体目标和定位

(一)基本指导思想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发展我国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根据学校“一个主基调,两个增长极”的战略,按照“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构筑基地”的学科建设要求,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术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重点,以科学研究为支撑,充分发挥我校多科性财经类大学的整体优势,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着力打造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科已有优势与发展特色,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着力提升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努力把“技术经济及管理”、“项目管理”学科建设成为既体现学科发展特点、又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省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特色重点学科,真正发挥重点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影响作用,引领和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

(二)基本原则

   1、自主创新、重点突破

针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需求,系统总结国内学科发展态势,根据我院学科发展现状,立足自主创新,巩固优势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重点学科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实现跨越发展。

2、协调发展,交叉融合。

   统筹学科建设的规模与结构,坚持各类学科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推进学科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相互促进,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

3、选拔人才、凝聚队伍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能力的关键。要通过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凝聚各类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建设规模和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学科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4、动态监测、绩效激励。

建立学科建设“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加强学科建设绩效的评价与动态激励。对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的学科团队优先予以立项支持,对建设绩效明显的学科团队加大投入建设经费和项目激励。

(三)基本定位

   管科学院未来发展围绕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成为西部领先、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基地,使其成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引领阵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各级政府制定重大政策的决策咨询中心。

(四) 总体目标

   到2020年力争将管科学院的学科建成结构合理、方向明确、相互支撑、优势互补,在学校有重要地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1、作为支撑学科协助“工商管理”一级博士点申报成功。2、力争申报成功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3、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争取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和更多的科研经费,取得一批有影响力成果,在省内产生较大影响。4、建成一支高水平、并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力争培育出在行业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四、学科及专业建设工程与项目

(一)二级学科及专业规划

力争在“技术经济及管理”、“项目管理”硕士点的基础上申报成功“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

(二)学科队伍建设与培养工程

通过“十三五”建设,建立一支高水平、高学历、治学严谨、年龄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教师队伍人数达到2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80%以上,争取专职研究生导师队伍在5人以上,项目管理学科教师队伍人数达到25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比例50%以上,专职研究生导师队伍在6人以上。计划培养高层次学术带头人2-4名,选送4-6名中青年学术人才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研究。进一步完善学术交流机制,有计划选派本学科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邀请2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实现学术队伍结构的合理优化。

(三)促进教学提升的工程与项目

创建良好的教学、学习和工作条件。加强学科团队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数量经济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资源环境实验室”、“3D建模实验室”,补充和完善配套先进实验设备,适时更新实验软件,完善网络条件,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四)促进学科科研水平提升的工程与项目

建立科学研究激励机制,鼓励团队主要成员每人每年完成1至2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创造条件为学科成员出版专著提供便利;出色完成在研的科研项目,取得高质量的原创性成果;发挥团队作用,鼓励学科成员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建设期内申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1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横向课题5~10项,核心期刊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部以上,获省部级奖励2~3项,10项以上成果被政府部门采纳。

(五)提升学生培养规模与质量的工程或项目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中心,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学术引导,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着力于学生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每年计划培养硕士研究生9人以上,学生在各类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论文9篇。

(六)提升学科影响力的工程或项目

扩大对外学术交流,鼓励并资助学科成员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增强国内外学术合作,依托学校和学院搭建的平台,鼓励学科成员参与国内外学术前沿领域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科的学术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五、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由院长、常务副院长领导的学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学科规划的组织领导,充分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科规划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

(二)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拓宽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以国家和地方投入经费为主体,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增强学科自我建设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有关制度,严格加强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机制与制度保障

深入开展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学科团队、科研激励制度的改革,进一步落实促进科研创新的激励机政策,建立建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加强规划与计划的衔接,跟踪国家重大项目的进展,为学科规划的滚动实施和动态调整提供决策依据。通过相关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及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以改革为动力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