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学工作

管科学子三下乡|“重温红色记忆 追寻红色足迹”之红色故事我来讲

发布时间:2022-07-11     文章来源:管科学院      浏览次数: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暑期“三下乡”主题,宣传党百年奋斗的辉煌成就、历史意义,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 7月8日,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思践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前往施洞镇偏寨村红色历史遗址开展“重温红色记忆 追寻红色足迹”之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

实践团来到偏寨村,偏寨村刘支书以交流式讲解的方式,向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在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中,红军曾经于1934年12月转战台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迹。为更好的传承红色文化,学习红色精神,实践团成员以自已的口吻转化角度讲述偏寨村的红色故事。

实践团成员蒙伦庆讲述到:1934年冬,由毛泽东等领导的右路军中央军委纵队沿着清水江一路北上,于12月26日到了台江县施洞镇偏寨村石家寨石山林家。

实践团成员吴启婷讲述到:石山林是当地为数不多识汉字的苗族汉子,在施洞地区有一定名望,敢打敢拼,所以被招进张伯修家当保丁。

张伯修何许人也?孙中山原秘书,先后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秘书处长、江苏扬州县长、四川宜宾县长。后因对国民党政权感到失望,任四川宜宾县长时弃职回施洞闲居,为台江县解放事业做了许多善事。

那年,红军还未到,国民党就向群众宣传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是“共匪”。为了阻止红军渡过清水江,国民党还烧了村民船只,警告村民不准与红军交往和提供帮助。待红军来到施洞偏寨,苗族村民因国民党反面宣传而害怕,纷纷跑到附近山上躲避。

石山林是一个读书识字的人,且交友广泛,消息灵通,所以他知道红军并不像国民党宣传的那样。

据石山林的儿子石定录口述,父亲在红军还未到时就经常和母亲说:“国家要太平,就要跟朱毛(红军)。”

实践团成员钟建雯讲述到:红军到的那天,由于苗族群众纷纷上山躲避,村寨空空如也。因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的红军并没有因为屋内没人而进去。反而很有纪律地在河边、路边、龙船蓬里就地休息。

听闻红军到达施洞后,石山林当晚就带着妻子张布松偷偷回到家里,看到红军一行人中有几位还身负重伤,便毫不犹豫腾出房子让红军养伤休整,并拿出家中所有粮食分给大家。

据石定录说,母亲回忆当时的红军是这样的:大家看上去很穷,很瘦,但态度和蔼。有三个人住在一楼,应该是“噶来”(苗语:领导),一个人很高,还有两个戴眼镜的像“教垒”(苗语:教书的),其中一个戴眼镜的生病躺在家里的木板椅上,离开的时候是几个兵抬着走的。另外,还有两个拿大枪的兵在门口守,一看见石定录的母亲张布松就把枪放下打招呼。

实践团成员代秋玉讲述到:红军到施洞的这段时间,严格执行纪律,不拿群众财物,损坏东西照价赔偿,购买东西按价付钱,深得群众称赞。那些以为红军可怕,跑去山上躲的人,也就陆续回来了。

后来,红军要启程,要过河北上,但由于国民党之前的毁桥烧船,一时间竟无法渡江。

那时,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岁暮天寒,江水刺骨。

石山林由于是在张伯修家当保丁,属于国民党阵营,不能直接出面,于是便偷偷地联系好友,发动族人同胞们。于是很多苗族群众扛出木料,送来门板,挑来箩筐,有的连石磨也扛出来了,纷纷来支援红军。船工张荡东等数十人跳下寒冷刺骨的江水里,与红军战士肩并肩共搭浮桥。只半天功夫,三座一两百米的浮桥很快搭成。大军过桥时,周围一带的群众汇集桥头、河边,一边送一边拉着手问红军什么时候再回来。

过桥后,石山林又带着红军走了三十多公里直到施秉县。分别时,红军要留下三块大洋以示感谢,但是石山林坚决不收。红军没办法,于是留下了一个马鞍作为答谢。

实践团成员李郡茹讲述到:这个马鞍至今还留着,被石定录一家视为“传家宝”,母亲临终前也一再嘱咐:马鞍要留好,再穷再苦都不能卖。

多年来,北京、江西等地的收藏家们纷纷抛出“天价”,希望石定录能把马鞍卖给他们,但都被石定录一一婉拒。他说:“父亲留下这个,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无比珍贵的传承,这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

一转眼,86年过去了,石山林和妻子早已不在,曾经的孩童也成了大家口中的“老人石定录”,这个住了7代人的老宅因石家人的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守护,得以完整保存。还被入选贵州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一个公益的红色文化参观点。

石定录回忆道:“母亲说父亲当时是一心想跟红军走的,但是由于父亲是家中独子,爷爷那边死活不同意,不肯签字画押,才作罢。”

情到深处,他一阵唏嘘:“红军说他们胜利了就会回来,但是父亲没有等到。”石山林已于1957年去世,临终前,还对此一直念念不忘。

实践队员陈怡讲述到:后来,红军确实回来了,1966年来了一次,1985年来了一次。那两次来人据说都是从北京来的,经过交流,大家才知道,原来那时,毛主席也在队伍里,那天,他刚好41岁。

1966年,来访人员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大队长和石家人一定要保护好老宅,尤其是内屋板壁上的红军标语,任何时候不要添一笔加一笔,也不要把它涂掉。

据村民回忆,七十年代初,偏寨遭遇了两次寨火,八十年代初,又遭遇了一次寨火。三次寨火几乎烧光了石家寨的木房,但石家老宅——现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完好地被保存了下来,只有外围的木柱、墙面上,留有些许烧过的痕迹。

现在,石家老宅的故事越传越广,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来访中央军委纵队驻地旧址的人越来越多,每来一波人,石定录都会热心地向大家充满自豪地说起这些往事。

跟随石定录的解说,穿过“毛泽东住室”,就看见《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1934年12月24日李富春签署)等宣传资料。

内屋的“中国工农红军万岁!”“打倒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等分别标明“红军政宣”和“红宣”等标语。仿佛依旧在用它的沧桑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一件件红色文物用最沉静的姿态讲述着一件件感人肺腑的故事,它们是弘扬革命精神的“传家宝”,也是教育后人的生动教材。通过此次在偏寨的学习实践,实践团的成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革命精神的内涵,增强了大家的爱国情怀,唤起了大家对那段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继续发扬革命先烈的优秀品格,要更加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奋发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