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这不仅是对劳动者的关怀,更是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刻阐释与殷切期望,为广大青年指明了前行方向。贵州财经大学的同学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化为实际行动,于2025年五一假期在梁龙教授的带领下,师生一行5人,赴台江县旧州村稻鱼科技小院开启了为期五天的实践体验。此次实践不仅是对同学一次新的探索之约,更是为旧州村的产业发展与科技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业赋能,实地体验


“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干一遍”,新时代青年不仅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落到实处,这是梁龙老师在课堂常提到。梁老师自己也亲力亲为,带领同学进行了实地劳动。五一当天,师生一起对小院温室大棚钢架进行拆卸、运输和组装,为后期进行玻璃温室和钢架大棚“大棚套小棚”组合,开展无土栽培和育苗做好准备。其后,又带领同学到田地间进行车厘子、粑粑柑等水果苗的补种。“锄禾日当午,劳作好辛苦”,当同学们顶着艳阳高照弯腰劳作时,后背的汗水让同学们真正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科技小院,贵财学子的一个个劳动的背影在绽放绚丽光彩。
布局产业,加速发展


按照梁龙老师给旧州村设计的“四长四短、以短补长”的产业发展目标,在稻鱼产业基本成熟的基础上,第二个精品果蔬的长效产业正在积极推动。梁老师耐心地给同学讲解精品果蔬产业的建设和规划,并带领同学们积极实践。首先,师生一起给2022年在大棚种植的葡萄进行追肥、整枝、除草,通过对葡萄大棚的精心清理与修剪,为葡萄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接着,在葡萄架下进行水果玉米和大豆套种,利用葡萄、水果玉米和大豆地下地上根茎高差充分吸收地下水分、养分和地上光照,在实现一棚多用、一棚多收的同时,利用大豆固氮作用,提升土壤肥力和固碳能力,为夯实精品果蔬产业和生态农场奠定坚实基础。
操作农机,努力畅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旧州稻鱼村科技小院以科技为抓手,针对青年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敏锐感知特点,希望培育敢于突破传统,具有创新驱动发展理念的创新性人才。农机服务是旧州村基本成熟而且“短期见效”的产业之一,来村劳动的2024级本科生彭忠伟和张凤玲就是冲着当“农机手”的“梦想”来的。小院负责人吴主任对他们进行了农机理论相关知识的讲解,并进行农机教学实操培训。两位大一学生在积极学习后,通过两天实践,已经能进行简单的翻田、除草、运土等操作。
通过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机械化的效率和魅力,在与施洞镇党委书记李显兴的座谈中,了解到当地有意通过农机资源的整合,成立农机合作社总部,以此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贵财学子提出在机械化基础上,通过数字小院建设,实现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三步走”的策略,得到李书记的高度认可,当即承诺,后续将积极争取资金资源,完善台江县稻鱼科技小院基础设施建设,为师生的教学、科研与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文旅融合,共同发展


在劳动之余,梁龙老师还带领同学对全村进行了整体考察和介绍。通过实地观察,同学们了解到,清水江畔的施洞镇是苗族姊妹节、独木龙舟节、舞龙嘘花的发源地,旧州村依山傍水、白鹭飞舞,清水江畔古树林立、沙滩平整,水质清澈见底,让人流连忘返,五一假期来旧州传统村落探访,江边垂钓、烧烤、露营的游客颇多。通过思索,学生们提出能否走文旅融合、三产融合,加快发展的路子,将清水江的自然资源、施洞镇的文化历史与科技小院的果蔬采摘、劳动教育、生态基地体验一体化打造,实现产学研展销、农文旅融合发展。按照这一思路,科技小院师生在台江县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将大有作为。
5月5日,师生一行返校,这是台江县稻鱼科技小院第一次以本科生为主体进行劳动实践的师生行,共计有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23级本科生岳名铖和2024级本科生彭忠伟、王桂、张凤玲以及2023级研究生宋文玉等5名学生参与。5天劳动体验虽然短暂,但同学们均感觉收获颇多、受益匪浅。大家不仅能够积极投身到劳动实践中,而且能够大胆尝试新技术、栽培新产品,大胆想象、努力描绘、积极落实,共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