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贵州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团学工作

管工“三下乡”∣对话基层先锋,解码产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11     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7月9日上午,我院“足印乡田,初心植梦”三下乡实践团走进良田村,以“对话基层先锋,解码产业振兴”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深度且富有成效的产业访谈活动。为确保调研精准发力,实践团成员提前行动,系统梳理当地特色产业资料,精心制定针对性疑问清单,带着专业思考与热忱期待,奔赴这场与基层的深度对话。

实践团成员首先去到了金弹子苗圃培育基地。与该项目负责人刘先生交谈时,刘先生详细讲述了盆景从散户种植迈向规模化基地的转型历程,分享了“政府贴息贷款扶持产业起步”等宝贵实践经验。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深刻领悟到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对于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直观感受到基层治理智慧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强大力量。

随后,实践团成员去到了中药材产业基地。产业负责人杨先生详细讲述了从初涉行业到逐步壮大的艰辛历程,为实践团成员们树立了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榜样。他的话语中满是对产业的热爱与执着,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切感受到创业者的坚韧与担当。

访谈结束后,学子们在中药材产业负责人杨先生的带领下实地探访特色产业项目。杨先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中药材种植领域还毫无保留地向学子们传授经验。他手抚沉香树苗,现场演示嫁接技术,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一步要精准对齐形成层,就像给树苗‘接血脉’,只有这样,树苗才能更好地生长。”在讲解提取工艺时,他又向实践团成员科普如何从沉香中提炼高价值精油,让大家对中药材的深加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基地里,村民们人工除草的身影随处可见,不打农药的生态理念贯穿种植全过程,让“绿色振兴”从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现实。据杨先生介绍,该产业基地占地668亩,始终坚持绿色种植模式,全程采用当地村民人工除草、不打农药,不仅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留守老人增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通过实地探访,学子们直观感受到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与创新运营模式,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社会调研与问题解决的综合素养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此次良田村产业访谈实践,构建起“学思践悟”的多元赋能场景,为各方发展注入新活力。对三下乡成员而言,这是一堂将专业知识对接产业实践的成长必修课。通过与金弹子苗圃培育基地负责人研讨产业规划,实践团成员们明晰政策与市场协同逻辑,增强了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认识;跟随中药材产业负责人走访种植基地,实践团成员们掌握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让理论学习落地生根,成为产业调研的“助推器”,助力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更好地服务产业需求。对学院而言,这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创新探索。学院以乡村产业实际需求为锚点,引导学生聚焦特色产业,梳理发展痛点、探寻破局路径,推动科研教学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对当地产业发展而言,这是一场青春智慧注入的“活力引擎”。基层先锋从学子的思考中获取新视角,学子以专业力量为产业积累经验、探索方向,搭建起“校园-乡土产业”协同创新的桥梁。

此次活动积累的产业洞察、沉淀的发展思考,将持续转化为青春动能,驱动更多学子关注乡村产业、深耕实践。他们将带着所学所悟,用专业智慧为产业振兴添翼,让青春力量在乡村产业发展浪潮中激荡出更澎湃的动能,助力绘就乡村振兴的产业繁荣画卷。